信息披露

重要公告

当前位置:首页 >信息披露 >重要公告

重要公告

年度报告

产品公告

关于防范“保本保息”“刚性兑付”虚假宣传的风险提示

山西信托股份有限公司2025/3/11 17:05:53

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颁布实施以来,金融产品开启全面净值化新篇章。资管新规对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提出净值化管理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、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。原有的“保本保息”“刚性兑付”承诺已不复存在。山西信托醒广大金融消费者,购买金融产品需充分认识投资风险,警惕仍宣称“保本保息”“刚性兑付”的虚假宣传及金融诈骗行为。

一、什么是“刚性兑付”,为什么要打破“刚性兑付”

“刚性兑付”即通常所称的“保本”“保本保息”“保本保收益”。“保本”是指金融消费者购买的金融产品到期后,金融机构必须保证返还金融消费者的本金;在此基础上的“保本保息”“保本保收益”是指在保证返还本金的基础上,还能保证向金融消费者返还承诺的收益。

对金融消费者来说,“刚性兑付”产品传递的是理财无风险的观念,让金融消费者相信无风险也能有高收益的“神话”。长此以往,大多数金融消费者会丧失风险判断能力和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,也使得金融诈骗有了可乘之机。

对金融机构来说,“刚性兑付”意味着最终的风险将完全由金融机构承担,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是常态,一旦金融机构难以承担,将导致局部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。“刚性兑付”背离“风险与收益相匹配”的市场规律,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,不利于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作用。

二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

(一)充分了解、真实反映自身风险承受能力。在购买金融产品前,消费者要充分评估自身资金状况、风险承受能力、投资偏好等,对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问题要认真作答,自主决策,真实反映自身风险承受能力。

(二)正确认识净值型金融产品风险。净值型金融产品不同于银行存款,没有固定收益或预期收益,产品实际收益率和净值变动有关。产品发行时设置的业绩比较基准主要用于衡量产品运作管理水平,不代表任何收益承诺。金融产品会进行风险等级划分,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金融产品风险等级,风险等级越高可能收益越高,但损失的可能性也越大。

(三)理性分析并独立做出投资决策。理财非存款,投资有风险,购买需谨慎。消费者要擦亮双眼,仔细甄别金融机构各类营销宣传资料,客观分析,理性判断,审慎独立做出投资决定。警惕“安全”“保证”“承诺”“保险”“有保障”“高收益”“无风险”等与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不匹配的各类不当表述,避免偏听偏信。

(四)仔细阅读合同文本,积极配合做好“双录”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、销售协议书、风险揭示书、投资者权益须知和销售文件等销售文本,重点关注产品类型、风险等级、投资方向和标的、盈亏规则等内容。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在销售过程关键环节开展的现场同步录音录像(即“双录”),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回答问题,一旦发生纠纷争议,实现有据可查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,应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,便于全面掌握市场风险。

(五)培养长期投资理念。金融产品净值化管理后,产品净值会跟随市场行情波动,产品的历史收益率或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预期收益承诺,如果频繁申购赎回或者短期未达预期即赎回,很容易出现“浮亏”变“实亏”的情况。金融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市场净值波动,合理安排资金用途,树立长期投资理念。

三、提高警惕,谨慎投资

(一)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产品。近年来,部分不法机构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准,打着“投资管理公司”“财富管理公司”的名义,以“保本保息”“零风险”等名义吸引客户,直接或间接开展理财业务,诱发非法集资风险。广大客户要擦亮眼睛,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金融产品,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合同条款,对投资标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风险识别,慎重决策。

(三)进行金融投资时,一要充分认识自身风险承受水平,配合金融机构如实进行风险测评,选择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。二要全面了解金融产品,在购买金融产品前,认真阅读和研究产品条款,对产品类型、风险等级、适合投资者类型、投资范围、盈亏规则等进行充分了解。三要打破思维惯性,警惕“安全”“保证”“承诺”“保险”“避险”“有保障”“高收益”“无风险”等与产品风险收益特性不匹配的各类不当表述,避免偏听偏信。

(三)坚持理性投资。一不要购买非正规渠道产品。选购金融产品时,不要与个人或非正规机构签订投资理财协议,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,保障自身合法权益。

二不要一味追求“高收益”。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,不要一味追求“高收益”而陷入“高风险”的漩涡。

三不要把“鸡蛋”放在一个篮子里。消费者要做好投资策略选择,遵循合理分配原则,以便分散理财风险。

四不要相信“保本”产品。资管新规实施后,不要相信存在“保本保息”或“零风险”的金融产品。

五不要相信收益率过高的产品。谨防收益率远超正常水平的金融产品,以免掉入非法集资骗局,造成财产损失。

(资料来源: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)